宏大而磅礴的曲风,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电视剧史诗般的世界观和跌宕起伏的剧情走向,听着有一种“君临天下”的感觉。
拉琴和弹奏的时候太性感,所谓性感,是人类从事艺术创作时所流露出的专注,并非坦胸露乳。片头用同样旋律不同节奏拼套而成,然而并不感到单调,反而特别丰满,正如艺术,在似与似之间变化不穷。
《权利的游戏》主题曲《吟游诗人》女声起,在这一瞬间终于明白了中学背诵的“如怨如慕,如泣如诉”。
《权力的游戏》主题曲《半人之歌》,歌名很有佛语,我们每个人都是半个人。
《权力的游戏》所阐述的,众生皆平凡,这个世界不存在英雄也没有救世主,没有绝对的平等,甚至连“同情”都是伪命题,但并不妨碍你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那篇乐章。
《权力的游戏》每一个音符都出自作曲家拉明·贾瓦迪(Ramin Djawadi)之手。他的配乐已经音画合一,有史诗般的厚度。
贾瓦迪1974年生于德国杜伊斯堡,伊朗裔。虽长于德国,贾瓦迪小时候却极爱美式西部片。11岁看了埃尔默·伯恩斯坦配乐的《豪勇七蛟龙》后,他第一次有了当电影作曲家的想法。
在吉他和钢琴上,贾瓦迪很有天赋。1994年,他考入美国顶尖现代音乐学院——伯克利音乐学院,这里也被认为是爵士乐和美国现代音乐研究的圣地。
贾瓦迪骨子里对古典音乐有很深的迷恋,他爱莫扎特、贝多芬、勃拉姆斯、柴可夫斯基、马勒。青年时期,他沉迷于摇滚,喜欢玩吉他。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就读时,他又学了爵士音乐。
和很多演员、编剧一样,贾瓦迪的命运转折点,纯属偶然。
故事要从德国科隆讲起。当时,贾瓦迪正和一个吉他店主共进毕业晚餐。他和店主是老熟人,从小就在这里买吉他。他无意中向对方提及自己想做电影配乐,店主回说,“好巧,我知道一个人,他认识汉斯·季默。”
2004年与汉斯·季默合作《雷鸟特工队》后,贾瓦迪大部分影视配乐都是独立完成,包括《刀锋战士3》《婴灵恶泣》《未来闪影》《疑犯追踪》。
2005年,31岁的贾瓦迪迎来了配乐成绩上的第一个高峰——《越狱》,这部风靡全球的美剧不仅捧红了男主温特沃斯·米勒,高水准的配乐,更让中国“初代”美剧迷见识了何为美剧的制作水准。
一部 “人与机器”、“意识与物质”、“假与真” 的《西部世界》,诺兰帝毫不犹豫地请了贾瓦迪操刀配乐。
得益于丰饶的音乐涉猎,贾瓦迪的作曲风格亦十分多样。由他配乐的《布鲁克斯先生》(2007)偏电子乐,《钢铁侠》(2008)偏重吉他,《诸神之战》(2010)非常交响乐化,《环太平洋》(2013)则混搭摇滚风格,气势十足。
大提琴是主奏乐器
2011年,当《权力的游戏》制作人大卫·贝尼奥夫、D.B.威斯找到贾瓦迪,邀他加盟创作时。
试看了第一季前两集后,贾瓦迪当即被打动。两人对贾瓦迪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,其中一点,是不能有中世纪的感觉,而是要有现代感。
长笛在很多古装影视中有过成功尝试,贾瓦迪巧妙避开它,选了大提琴当主奏乐器。同时,他尽量选用现当代乐器来演奏。
在他看来,大提琴音色沉郁,音域宽广,情感充沛,能表达深沉、忧郁、明亮等多变的情绪。《权力的游戏》色调黑暗厚重,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问题,大提琴能做到与剧情完美结合。
剧中随处可见大提琴的身影,尤其是片头的主题音乐(Main Titles),大提琴贯穿始终,在弦乐齐奏与唱诗班女声的烘托下,气吞山河,成就了影史上最为夺目的片头。
写片头曲时,贾瓦迪脑子里最开始一片模糊,直到在后期剪辑室看了粗剪的开场片段——包括片头字幕和画面,他才有了作曲灵感——制片人对他说,这部剧横跨多个地域,涉及各族之间的斗争与交融,他们希望片头也能给人“旅程”的感觉。
贾瓦迪还为剧中每个家族、主要人物创作了主题音乐,同时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,写出黑暗、明快等不同情绪、不同器乐的变奏版本。
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史塔克家族的主题,充满了离别的愁绪。尤其是琼恩·雪诺现身时,史塔克主题总会相生相伴。
第五季第十集琼恩被杀,第六季第四集琼恩与珊莎·史塔克重逢,史塔克主题都曾响起,不煽情,不抢戏,却悲沧到让观者神伤——《Goodbye Brother》《King of the North》等曲目,都暗藏了此主题。
第六季,琼恩拥有了个人专属主题。第九集私生子之战,琼恩一人持剑敌万军,视死如归,该主题曾反复回旋于战场上空。
贾瓦迪解释,这一段相当个人化,基本与琼恩作为个体的功过与恩怨有关,而不属于作为整体的史塔克家族。事实上,这就是他的个人秀。这也暗示了一个信息:琼恩在第六季获得了新生,有着迥然不同于以往的特质。
第二季,该剧引入了兰尼斯特家族的主题《The Rains of Castamere》,一把枯老的男嗓吟唱,冷到骨髓,压抑到极致,歌词来自原著小说。
第三季现声的《A Lannister Always Pays His Debts》,正是这个主题的器乐版。
兰尼斯特主题在第三季第九集的“血色婚礼”,有一次著名的回归——在卢斯·波顿联手弗雷家族闭门斩杀罗伯·塔克及其母、其妻前,这段音乐一度响起,给人一种致命的暗示,凯特琳·徒利听到此曲沉重的前奏,眼神亦由柔情,转为疑惑和不安。
据说,剧组曾经想把《The Rains of Castamere》作为片头曲,因为过于沉重,才把它换成了现在这个。
“龙妈”丹妮莉丝·坦格利安的主题有隐约的南欧风情,经常伴随人声吟唱。最开始很简单,第一季前两集甚至微弱到让人意识不到,因为当时的她那样微不足道。
随着丹妮莉丝强大,其主题也跟着大放异彩。尤其到了第三季第十集,丹妮莉丝解放奴隶群,飞龙在天,她被人群簇拥并高呼“弥撒”(母亲),人声用瓦雷利亚语吟唱的《Mhysa》喷薄而出——丹妮莉丝的力量,达到了让人颤栗的峰值。
角色和音乐都有成长空间,在贾瓦迪眼里,正是本剧的美丽和动人之处。丹妮莉丝也是贾瓦迪本人最喜欢的角色,“尤其当你看到她原来的平庸和后来的成长。而且她有龙。她很有力量,很酷。”
问他都是怎么开发这些主题音乐,他说,“我喜欢沉入故事,然后想象它是什么样,这会指引我去创造身临其境的音乐。”
难写的场景和时刻
以第五季为例,琼恩之死是其中一幕:奥伦谎报琼恩的叔叔班杨回巢,琼恩满怀希望跑下楼,只看到一面写着叛徒的立牌,六位守夜人依次走上前,向他扎了一刀,琼恩倒地而亡。
“他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,我很难接受他的死,更别说为它作曲。”每当看到这一幕,贾瓦迪形容自己下巴都要掉下来,始终不敢相信这是真的。
史塔克主题照例会响起,但在琼恩跑下楼时,贾瓦迪先用了一段充满希望的误导性音乐——直到前五人将刺刀扎向琼恩,音乐沉寂——及至少年奥伦送上最后一刀,大提琴才闷声响起,转而进入小提琴独奏,悲鸣出史塔克主题。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,音乐未做夸张、空洞、煽情的处理,而是隐忍至几不可闻,却极具冲击力,让观众心碎成渣。
虽然为琼恩之死悲痛,但第五季彻底击中贾瓦迪的场景,是希琳·拜拉席恩的死。
剧中,他被父亲史坦尼斯用火烧死,献祭给了“光之王”。这个引发争议的场景,也是众多粉丝愤怒和悲伤的来源。
“我家有一对20个月大的双胞胎,有了自己的孩子,很容易情绪化。”因为情绪过于激动,为这一幕配乐时,贾瓦迪草草写一会,便要走开休息一会,或用其他配乐任务转移注意力,很难写下去。
另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时刻,是为瑟曦的受辱之行配乐。贾瓦迪一度犹疑不定,到底要把音乐放在什么位置。
在这个五分多钟的漫长场景里,瑟曦裸身游街,除了铃铛,人群的叫喊和谩骂,始终无背景音乐,直到她行将崩溃失声哭泣,才插入了兰尼斯特主题。贾瓦迪发现,延缓音乐进入,画面的张力反而更强劲。
琳娜·海蒂的表演在此处堪称上乘:从一开始自以为不在乎,坦然无比地脱去衣服;到强忍人群围攻,强忍眼泪;再到踏入皇家卫兵把守的安全区,脚步蹒跚,颓然泪崩,克制之中见张力。
第六季,瑟曦开始对教廷实施报复,贾瓦迪也因此创作了《权力的游戏》有史以来最长的音乐篇章,长近10分钟的《Light of the Seven》。
瑟曦黑袍加身,俯瞰君临;派席尔、蓝赛尔被杀;圣堂炸毁,大麻雀、小玫瑰、百花骑士葬身火海;托曼国王坠楼……钢琴、大提琴、管风琴、童声吟唱交织,这段暗藏阴谋与杀机的音乐分布在第十集开篇20分钟里,随着剧情发展蜿蜒至高潮,完整的起伏和脉络,弹眼落睛。
一个场景看上千遍
《权力的游戏》通常在秋季完成拍摄,次年春季进入后期制作,拍摄工作完成后,贾瓦迪就要着手配乐,一做就是四五个月。
配乐前,贾瓦迪会先看一遍成片。这些原片大多未做特效处理,他需要从整体把握每一季的结构与主旨,并在此基础上为每一季增添新元素:或丰富某一个角色的主题,或根据剧情需要开发一系列新主题。
他没看过原著,也很少看剧本,除非它真的很重要——比如为第三季“血色婚礼”写《A Lannister Always Pays His Debts》——相较剧本,画面更能给他创作灵感。
整个写曲过程中,贾瓦迪估计,每个场景他至少看了上千遍。
涉及北境的段落,需要一种很冷的声音,贾瓦迪为此用玻璃碗模拟出冷僻的声效;再比如异鬼,他们说话的声音可怖异常,贾瓦迪也用了一种怪异的玻璃声来衬托他们的驾临,即便你看不到,听了音乐也知道,是异鬼来了。
尤其是打斗场面多的场景,贾瓦迪需要与音乐部门不断沟通,最后才交由音响工程师混录。
贾瓦迪有古典音乐功底,同时熟稔现代音乐和电子音乐,这也导致了他配乐上的糅杂:剧中部分音乐,尤其是具史诗气质的音乐,他会请合唱团、交响乐团现场录制,那些现代乐器难以实现的独特音色,则靠电脑和电子音乐合成器录制。
因为配乐实在出挑,有人问,如何让音乐与戏剧性的画面配合,而不是与之竞争,把观众带跑?
他举例,“有一幕是野人攻击北境长城,现场各种武器混战,有火,有巨大的猛犸象跑动,还有巨人,这些大家伙的脚步声相当大,我要确保音乐不能踩着他们的节奏。”
“我不能过度配乐。”有时,即便十分热衷某个曲子,他们也会劝服自己,也许静默才是最好的选择。通常,一集快结束,故事行将高潮时,音乐才开始集中涌现。
创作时,古典乐、摇滚乐、收音机里飘出的各色音乐,贾瓦迪都会听,唯独不听他人的电影配乐,“因为我不想受影响。”
史塔克家族的主题音乐,在部分人看来,有浓郁的凯尔特风,很北方的感觉。在凯尔特音乐中,长笛很常见,贾瓦迪在作曲时,选择了远离长笛。贾瓦迪坦承,“我们允许它有小小的凯尔特感,但一旦有相似的趋势,变得平庸,我们就会提醒自己,不要在那条路上走太远。因为我不想说陈词滥调。”
《冰与火之歌》的作者——乔治·R·R·马丁
24年前,一个大胡子胖大叔正在构思一本小说,突然一个“小男孩观刑看斩首,并在雪地里找到冰原狼”的灵感闪现在他的脑海。于是,就着这个灵感,他挖了一个坑,并给这个坑取了个名字叫《冰与火之歌》。
火代表爱与热情,冰代表背叛复仇、冷酷残忍的阴暗面。“之歌”则纯粹是马胖自己喜欢。
“我渴望见识世界。虽然我不能亲身见识任何地方,但我在自己的想象中见到了,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在读书”秉着对文字工作的热爱,1966年,马胖进入西北大学深造,并在1970年以一个学霸姿态获得了西北大学的新闻学学士学位、1971年获得硕士学位。
也许,正是因为大学时期的专业,造就了后来”马丁式”的独特的写作风格——“犹如新闻报道、类似白描,但又混杂了变数,掺和了情绪”
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年少时梦想成为的那个人,而童年时只能透过卧室的窗户盯着Staten岛上的灯光,幻想那些“没去过也不敢想象”的遥远国度的乔治-马丁,做到了!!
马胖职业生涯的转折,出现在1983年,开始了在好莱坞担任编剧的十年。很显然,相较于他的文学事业,他的编剧事业有点挫折感,在电视业,电视台、制片公司都像高高在上的宙斯一样踩在你头上,很多节目——根本就没播~
不过,虽然这段编剧经历,将马胖的心“伤”的不轻,但因此也为后面《冰与火之歌》的创作提供了经验,用马胖话说就是“提高了我对话和结构的感觉”
为什么《冰与火之歌》给人的画面感那么强,犹如身临其境之感,也许,正是这个原因。
权游的魔幻元素并不多,“在奇幻小说中你还是得加入一些魔幻元素,但绝对不能太多,这个量必须要小心控制,太多魔幻生物会压过故事本身”
一开始,马丁原本是计划和他偶像托尔金一样,写个三部曲的,“那时候,人人都在写三部曲”。可当马丁写了1400页书稿仍然没能完成第一本书的故事时,他突然发现“我擦,玩大了!”这个系列可能需要四本甚至六本书才能完成,最后确定为七本。
现在小说的进程落后于电视剧。关于拖稿的原因……大家也可以责怪年龄,或许这也是一个因素。“不过要我说实话的话,那就是有时候写作可以进行的很顺利,有时候则像挤牙膏一样,这种情况在我20来岁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”
马胖说自己更像是一个隐士,而不是写作者,“你一直盼望着成功。但成为名人把这推向了另一面,名人老得快。”,“当我以最佳状态写作的时候,我真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。我与外面的世界失去了联系。我会很难平衡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。
权游的结局基调可能是苦涩和甜蜜交织的。《冰与火之歌》也会以胜利收尾,不过会是个苦乐参半的结局”
所以,尽管没有任何细节,但看起来,马丁有可能会让异鬼获得某种形式上的胜利。而且,虽然故事的开始,除了丹妮莉丝,几乎所有主要角色都集中在临冬城,最后又各自天涯。但故事的结局,他们终将重新团聚,在命运之轮启动的地方找到他们的答案。
《权力的游戏》精彩片头(篇幅限制略写)。
据路边社,第一季当中导演在绿叉河之战上将小恶魔敲晕,把整个战役糊弄过去,就是因为挪钱做片头了。片头包含了主要历史事件、世界地图、本集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,几乎是每一秒都包含了大量的信息。
短短两分钟的片头,25人制作团队整整制作了半年,加上前期策划到最终定稿花了两年时间。艺术指导Rob Feng参考了达芬奇的机械设计手稿,里面的设计都有种永恒之美。
“我们想让剧里的世界看起来是质朴无华的,但是还有要能让它生动起来的复杂性。由此造出人类能想象到的最复杂最精美,看起来动起来像真实物体的地图。”
忠于原著
基本上,我们已经有了维斯特洛的地图,还有厄索斯的手绘的地图,这两张都很好看,都是乔治 R. R. 马丁画的。
片头中齿轮状太阳的全图,这个机构中心闪亮的是太阳,周围是代表各个家族的星盘。
中间的雄鹿是拜拉席恩家族的标志,鹿前面的狮子和狼,后面的乌贼、鹰都俯首。表示篡夺者战争结束后,劳勃·拜拉席恩称王,七国向其臣服。
四大家族---左上:龙,坦格利安 左下:狼,史塔克 右上:狮,兰尼斯特 右下:鹿,拜拉席恩
因为片头长度大约1分钟,所以从第一季开始,片头的这些城市一直在变化。The Wall(绝境长城),不用解释了。底下黑乎乎的是守夜人的黑城堡。接下来还出现了长城上的电梯。
乔治·Kuu·Kuu·马丁的名字出现了
大金字塔是弥林的标志,高800尺,顶端是一座鹰身女妖雕像。弥林城墙高大,在城内有很多环形的竞技场,在片头里都表现的很明显。
David Benioff和D.B. Weiss是《权力的游戏》的制作人
下图从右向左依次是:厨堡、血堡、主堡,这三座位于海岛之上。最左边是派克城外城。
其中血堡面积最大,它得名于千年前,某位河流王的儿子在此被屠杀,他们在熟睡时被砍成碎片,然后被送回给他们的父亲。
波顿家族在很长的历史当中,都是北境第二的家族。族语“吾刃尚锋”,非正式但流传得更广的“族语”是“裸体的人少有秘密,但被剥皮的人没有秘密”。族徽是粉红色底子上面的红色剥皮人。
各个地点出现的次数。唯有君临、临冬城和长城是全勤。
评论 (0)